第五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丹霞山开幕,大会主席吴必虎呼吁构建提升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体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2-19
  • 点击次数:191

12月18日晚,由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韶关学院、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暨2024自然保护地地球科学解说大会”在广东韶关开幕。大会以“大生态、新内容、高质量”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境内外200余名地质研究、自然研学、文旅规划、科学解说等专家学者,世界地质公园、旅游景区代表及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探讨地学旅游行业的最新风向,深耕地学与旅游的融合之道。

85f04e0dcb1fb63a8764e66697735601.jpg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吴文学,广东省文旅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航,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江帆,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韶关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田广增,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黄宣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二级教授吴殿廷等人出席开幕式。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吴必虎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主旨演讲《构建和提升地学旅游科学解说体系》。吴教授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自然保护地开展旅游活动的法理与学理,特别强调了科学解说在自然保护地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吴教授指出,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的推进,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政策出现了重要调整。从过去的“禁止人为活动”转变为“最大程度限制人为活动”,这一变化为自然保护地的旅游活动,尤其是地学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吴教授认为,这一调整不仅符合现实需求,也体现了对生态保护和人类活动的平衡考量。

9c8d2186add263a7575c346640cced05.jpg

在谈到科学解说体系的构建时,吴教授详细阐述了其基本框架,包括解说内容、解说形式、解说队伍建设以及解说效果评估等方面。他强调,解说内容应涵盖地质、生态、人文等多个领域,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制定个性化解说方案。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解说体验,也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途径。

吴教授还提到,目前地学旅游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他指出,地质公园虽然在地矿部或自然资源部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与其他部门,如国家林草局的合作中仍存在障碍。因此,需要从整体上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水平,推动多学科融合,共同构建科学解说体系。

在演讲中,吴教授还分享了国内外地学旅游的成功案例,并呼吁政府、学术界、旅游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地学旅游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他强调,构建和提升地学旅游科学解说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科普教育、增强游客环保意识,还能引导文明旅游,推动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地球科学旅游(自然游憩)行业报告(2024)》、《地球科学研学旅游基地等级划分与评定》与《地球科学研学旅游导师等级划分与评定》两项团体标准以及《2024地球科学旅游创新案例》的发布仪式。这些成果为地学旅游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为推动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19日,大会将在韶关学院进行四场主题论坛,围绕“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地学旅游人才培养”“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与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融合发展”“地学旅游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四大议题展开30余场深度分享与交流,挖掘地学旅游的新发展动力,亮点纷呈。20日将会进行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