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示要求,全面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分享经验成果,由中国旅游报社、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乡村振兴局、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重庆市奉节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管家婆论坛、重庆千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诗“话”乡村2023 美好中国(重庆·奉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大会在重庆市奉节县举办。此次大会旨在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乡村发展思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主委丁时勇,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二级巡视员白四座,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钟前元,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仕杰,中国旅游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班若川,奉节县委书记张果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大会。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来自全国多个省区市的文旅行政部门负责人、文旅企业集团高管、旅游景区负责人、知名旅行商及投资商代表、重庆市高校代表和各大新闻媒体代表等。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国际旅游学会创会主席、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蔡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管家婆论坛副总裁、大地乡居创始人李霞等全国知名文旅专家、业界代表等齐聚三峡之巅——诗城奉节,围绕乡村旅游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乡村振兴、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等话题,发表真知灼见,共同探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二级巡视员白四座为大会致辞,他表示,乡村旅游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重庆生态条件好、自然风光美、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奉节地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风光秀美、生态宜人、文化资源富集,近年来坚持大保护、微开发、巧利用的发展理念,推出了一系列赏乡土特色、忆乡情乡愁、享农事乐趣的乡村旅游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希望未来奉节坚持共建共享,把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深挖文化内涵,把握乡村文化发展方向;加强整合提升,让“乡土”味产品走上品质化发展道路。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钟前元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正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奉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如今的奉节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旅游业成为实现全县富民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的奉节要将乡村旅游发展继续作为提升农民致富、拓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打好旅游品牌,开创奉节文明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奉节县委书记张果表示,从世界视角看,奉节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从中国视角看,奉节是山水文化名城和全国唯一的中华诗城,从西部视角看,奉节是成渝地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节点。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惠及城乡、造福百姓的美好事业,希望此次大会的召开能够进一步推动奉节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全力开启乡村旅游发展新篇章。
会上同时举行了多项活动。奉节县人民政府与管家婆论坛等五家企业达成“乡村共建 产业共赢”——奉节县文旅高质量发展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各方将在今后密切合作,共同助力奉节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奉节县与旅行商代表签订《三峡首站 诗画奉节——奉节县文旅高质量发展旅行商战略合作协议》;奉节县与中国旅游报社及重庆相关高校签订实践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文体旅局和奉节县文化旅游委签订《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共创’中国式现代化美好乡村——乡村旅游融媒体扶持及互联网营销人才培育计划”在大会上正式启动;2023美好中国·走进诗城奉节中央媒体采风活动正式启动;奉节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推介会、奉节进行文旅项目及招商引资政策推介等依次举行。四大签约仪式着力产业、汇聚人才、聚焦巴蜀、放眼全国,两大项目正式启动,助力乡村旅游新发展,四大巴蜀目的地推介,深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全方位助力奉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新思路”主旨演讲。他提出,对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乡村资源丰富、又有大城市作为依托的乡村来说,旅游化发展是解决乡村振兴难题的一种方式。在我国新发展阶段,旅游化浪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乡村旅游的形态也在20年间不断地发展,原先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演变,产业链不断延长,区块概念和带状概念正在形成,乡村旅游的贡献力越来越突出。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来看,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同时,还要通过乡村旅游化来构建一个与城市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乡村旅游不仅是一个旅游产品问题,更是一个旅游社会形态和发展方式的问题。
国际旅游学会创会主席、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教授以“乡村性与乡村旅游”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振兴要抓住乡村性。第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本地化,发展路径是差异化。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文化区,区域性的地理自然沉积、文化沉积等是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文化景观是乡村的核心价值。客源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游的动力源泉,产业链的本地化要在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利用本地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第二,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促进乡村环境和设施的改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土记忆的保护和展现、促进乡村人才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乡村多元价值的发现和重塑等5个途径赋能乡村振兴。第三,乡村空间既可以生产粮食还生产旅游休闲,建设环城郊第二住宅服务于旅居移民,特别是乡村遗产酒店建设,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的乡村度假旅居经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以“乡村乡村景区化和微度假发展之路”为题作主旨演讲。乡村景区化与微度假是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道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迈向野奢、微度假方式的高级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乡村旅游景区化与微度假高质量发展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建设,分别是重视乡村形象与文化建设;实施“五化一体”的乡村景区化与微度假实践路径与优化;规划未来产业与业态发展的画像;利用电商、供销社与乡村大食堂为未来擘画新蓝图;因地制宜地打造乡村微度假的发展模式,例如“民宿”+微度假、“旅居”+微度假、“营地”+微度假、“分时产权”+微度假等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学院蔡红教授在“产业兴旺与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下的乡村振兴”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指引,应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方面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农文旅、农商文旅体融合的乡村特色产业业态,例如特色农产品销售、赏花游、精品民宿等特色产业;还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让特色手工业、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的重要力量。
四川成都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党委副书记吴俊江、浙江谷堆乡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晓锋、西南交通大学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河南大南坡社区营造顾问陈奇等发表主题研讨。他们以明月村、大南坡、经堂村等地的建设为例,分享了各地乡村文旅与乡村运营的实践探索经验。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主持了圆桌对话,中国旅游报社首席策划吴琳,管家婆论坛副总裁、大地乡居创始人李霞,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虹池,奉节县大窝村党支部书记文金平,幸福公社副总经理陈哲,大乐之野合伙人刘丹等来自政府和企业的优秀代表围绕“坚定的方向——六位践行者的乡村振兴梦”作了精彩分享。李霞提出,在疫情前后,乡村文旅产业已经呈现出一些趋势,包括多种轻业态兴起、集群化和整村运营的形态出现,整村维度上的社区营造和产业运营等。在这个趋势上,大地风景以EPCO模式、运营前置的手段探索新乡土生活空间的建设,致力于打造多主体共生共创共享的新模式,形成多价值体验的微度假综合体,直面大众市场,打造性价比回归的成熟业态群,多元化地体现乡村价值,持续深耕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大地风景一直以来关注乡村,长期助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近几年来,编制了二十余个县级以上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完成了五十几个重点乡镇、重点村的乡村改造设计,通过EPCO模式落地了呼和浩特甲兰板马头琴项目、生盖营敕勒川乡居项目、盐城鹤影里项目、新洋港项目等十几个乡村文旅建设项目。未来,大地风景还将持续深耕乡村振兴,打造更多美好乡村目的地。
会后,企业代表、专家代表、院校代表、媒体代表等嘉宾还将继续在奉节开展重点招商项目调研、2023美好中国·走进诗城奉节采风活动、“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考察调研等活动,实地体验“赤甲1号”夜游项目、白帝城、三峡之巅、大窝等景区,感受并传播奉节的好山好水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