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海洋旅游环境分析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2-21
  • 点击次数:1415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海上岛屿众多,约有6500多个,海洋国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涉海类旅游景区分布全国沿海,主要涵盖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独家住宿、体育运动等多个领域。在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8个都是滨海度假区。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滨海沙滩以及其他与海洋旅游有关景点共16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国家历史古都16个、国家重点景区25处。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75%,成为拉动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力量,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海洋旅游产业增加值有所降低,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在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企业的支持下,我国海洋旅游产业恢复势头明显。

一、政策环境分析

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海洋旅游,有利于挖掘海洋资源、拉动海洋经济、丰富海洋业态、培植海洋文化。2009年“滨海度假”入选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向全世界推广。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我国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同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在保护海岛的同时,提升了公众对海岛的关注,尤其是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成为海洋旅游的新动向。2013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2013中国海洋旅游年”,海岸与海洋旅游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

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后,中国在海岸与海洋科学研究、海岸工程建设、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滩修复以及滨海湿地保护等方面投入巨大,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影响下,沿海地区又掀起海洋生态保护的新高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随着“滨海度假”国家旅游线路的制定开发、“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海洋旅游年”的逐步推进,我国沿海地区旅游开发呈现“四带一区”(渤海湾旅游带、长三角旅游带、珠三角旅游带、海峡西岸旅游带和海南旅游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滨海观光、康体疗养、休闲度假以及新型产品和高端产品构成的产品体系,海洋旅游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海洋旅游在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布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市场环境分析

1. 游客区域差异

我国海洋旅游市场的潜力总体较大,呈现出东—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仍然是海洋旅游市场的主要客源地,长三角和环渤海的市场潜力相对最强,西北地区的市场潜力相对最小。海洋旅游在北方主要集中在连云港、青岛、威海、烟台、秦皇岛、大连,在南方则聚集在广州、澳门、香港、三亚、北海、湛江、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其中,上海开发海洋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国南北海岸线中心的区位条件,还是长江入海口,服务范围辐射长江中下游流域各个城市,游客量较大。

2. 海洋旅游消费主力趋于年轻化

我国海洋旅游的消费需求升级,对消费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滨海旅游休闲度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滨海旅游还是观光游,同时,不同年龄群体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年轻化的中产阶级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消费更加注重品质,更趋于理性,他们大部分的旅游时长停留在1-3天。目前80后、90后和00后成为国内滨海旅游的绝对消费主体。

我国当前的海洋旅游市场仍处在一个规模化阶段,效益化水平相对较弱,即尚未形成系统化和效益化的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与其潜在市场的需求特征相符,打造更多的大中型海洋旅游目的地,提升海洋旅游市场的繁荣度。

三、生态环境分析

过去,我国在海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没有科学的战略规划,,导致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呈现无序性特点。海洋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促使海洋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海南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海洋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大面积的珊瑚礁遭到破坏。还有海洋生物锐减、沙滩垃圾、邮轮污染……这些问题成为人们的热议的话题,海洋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设施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滨海生态整治和海岸海洋管理,但近岸海水氮磷超标,海水富营养化问题、沿海直排污染源排放量大、海洋垃圾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发展我国海洋旅游的巨大挑战。

海洋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经济收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提升海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各地相关部门应明确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的重要性,加强对海洋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综合分析沿海地区海洋旅游的发展环境,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打造良好的海洋旅游产品,增加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大地风景文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