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园怎么建?七部委给出指导意见!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1-12
  • 点击次数:801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任务目标,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的体育公园。
自古以来,体育活动与园林绿化有着密切关系。古希腊人认为,只有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对人的智慧和身体发育才能产生有益的作用和影响。上世纪90年代,现代体育公园的概念被提出,随之又经历了发展演变过程。
《意见》中指出,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是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绿色为本底,与自然融为一体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体育公园的建设不再仅是为满足大型赛事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意见》特别强调建设体育公园要具有鲜明导向,要建设以绿色为底色、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开敞式的、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空间的体育公园。

《意见》要求有条件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中,可适当提高公园内铺装面积比例,用于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允许在园内建设铺设天然草皮的非标足球场,并计入园内绿化用地面积。围绕现有的湖泊、绿地、山坡等,因地制宜布局体育设施,不破坏公园原有风貌。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特色体育公园。在草原自然公园中可以融入与当地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体育元素。

以城市人口规模确定数量和规模

哪些城市鼓励建体育公园,建多大?具体建设有什么标准?《意见》指出按照人口配置资源的标准,分为常住人口30万、30万—50万、50万三档,并对体育公园的建设面积、功能配置等指标予以了明确。
鼓励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行政区域(含县级行政区域和乡镇,下同),建设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其中,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15%,绿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2公里,无相对固定服务半径,至少具有10块以上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5项。
鼓励常住人口30—50万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6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其中,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绿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1公里,主要服务半径应在5公里以内,至少具有8块以上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4项。
鼓励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其中,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绿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主要服务半径应在1公里以内,至少具有4块以上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3项。
“按照人口规模确定体育公园的建设规模、功能配置、辐射范围,是细化实化中央要求的具体举措,这也是文件的最大亮点,使《意见》出台后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近日在国家发改委就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福伟解释,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密集、用地越紧张的地方,体育健身需求越大,健身设施缺口越大。因此,按照人口规模布局,能够突出人口这个“定位器”作用,使各地清晰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欠账,指导地方有针对性地补齐健身设施短板。

长三角将分布最多体育公园

人口规模标准之外,体育公园建设也有重点。《意见》指出体育公园建设在新建城区优先布局,注重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相衔接,即结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以及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聚焦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优先在人口流入多、健身需求大、城镇化进程快的区域优先布局,推进城镇留白增绿,推动体育公园拆墙透绿。
这也意味着,城镇化率高的城市群都市圈将是体育公园建设的重点。为确保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根据人口、县级行政区域数量、城镇化率、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了各地建设体育公园的指导目标。
以区域内省份来划分,江苏指导建设80个,成为数量最多的省份。江苏各区域发展较为平衡,县域经济较发达。再加上上海、浙江、安徽的数量,长三角也将成为体育公园分布最多的区域;在人口大省中,河南74个,四川73个,广东72个分列第二、第三、第四名。河北67个,山东66个紧随其后。
指导目标里,还列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体育公园建设数量。直辖市中,北京指导建设14个,天津10个,上海15个,重庆22个。计划单列市中,大连5个,宁波6个,厦门4个,青岛7个,深圳10个。

重点支持多功能、多项目的体育公园

哪些地区和项目,将给予资金上的倾斜呢?《意见》从占地面积、绿化率、功能设置等三个方面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体育公园的条件进行了限定。即在面积上,支持总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在绿化率上,要求绿化率不能低于65%,在功能设置上,至少要具备开展常规球类、跑步健走、器械锻炼、儿童游乐活动等4类功能,至少可以同时开展5种运动项目,确保体育公园功能丰富、全龄友好,让广场舞和篮球赛能够在体育公园内和谐相容。
彭福伟表示,国家发改委积极支持各地建设体育公园,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体育公园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单个项目的支持限额不超过2000万元。此外,还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拓展开发性金融、商业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资金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同时,推动各地将体育公园内的体育设施纳入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明确资金安排。“总之,就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运营和管理资金,确保体育公园建得成、管得好。”
体育空间落位在城市更新的项目里

目前,发达地区的城市政府正在或已经编制完成了体育产业的专项规划,指导和强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体育产业的空间落地。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进驻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标志着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的支柱产业。
作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对标的样板地区,德国鲁尔工业区一直在更大的大都市区范围内布局和实施工业景观和体育产业的有效结合。
1998年鲁尔区规划了一条覆盖整个鲁尔区、贯穿区内15座城市、25个重要工业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游览线路,称作“工业遗产之路”。该路线与景观设计和旅游开发是紧密相连的,联接了长达400公里的环形道路和700公里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绿道网络,串联起50座公园、180个公共游泳池、逾千座体育运动设施。每年这里都会举行70多个高规格的体育节事活动。

“工业遗产之路”的成功经验在于由旧工业区向新文化区的转换植入了新的休闲体育设施。新的休闲体育空间以工业遗产为核心,不仅受到来自全世界游客的青睐,更受到鲁尔当地人的欢迎。每年到访工业遗产之路景点的旅客从2000年的200万人次增至如今的600万人次。

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产业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发展体育产业的视角看,建设体育公园聚焦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将促进培育更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助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