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演艺,让文化扎根,让科技有魂,让革命历史“活”起来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1-10
  • 点击次数:1163

红色演艺,让文化扎根,让科技有魂,让革命历史“活”起来

文/王禾婷

近年来,很多红色文物保护区进行了深度开发,增强了红色文化旅游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打造品牌化的红色旅游演艺项目。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演艺是宣传红色精神的重要管道,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革命故地直观历史:华清宫的《12·12 西安事变》

华清宫西安事变旧址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华清宫景区一段重要的历史遗存。为纪念这段历史,弘扬爱国情怀,陕西旅游集团于201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80周年之际,推出一部演艺巨作《12·12西安事变》。

该剧新创“影画”节目表现形式,山水风光、历史实景以及高科技立体舞台装置高度结合,运用高端装置设备以及多媒体投影技术、剧院技术和蒙太奇等电影表现手法,达到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融合、电影画面与舞台戏剧融合的创意效果。

演出开始后,观众需要穿过数十米长的通道来到舞台中央,通道两旁是被轰炸过的墙面、延伸出来的钢铁装置、支离破碎的牌匾,一下子将人拉入那个动荡的年代。随后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烟雾炸点、激光组、大雪、强风、地面震动等多种真实的体感感受,带领观众一起重温一幕幕历史片段。

全剧通过烽火古城、矛盾激化、匆匆密谋、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战在即、枪声破晓、统一战线、世事沧桑等十幕剧情,利用高科技舞台手段,结合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表现方式,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历史原貌。

如今,每天4场的《12·12西安事变》演出让观众通过西安事变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西安事变”为背景的实景影画《12·12 西安事变》,旺季期间日均演出7-8场,年收入达到4500万,开演以来,热度居高不下,成为华清宫景区的又一“引流利器”。 旅游演艺让革命历史“活”起来,为游客送上红色传统与时代精神激情碰撞的别样体验,让游客的获得感更强。

二、乡民参演 文旅富民:《井冈山》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如今的井冈山“红绿”资源交相辉映,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推出的实景演出《井冈山》公演十多年来,已经成为井冈山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实现了以文兴旅、以文就业、以文富民。

宁静的夜晚,被一声枪响打破,犬吠、嘈杂的脚步声、闷闷的雷声......一群惊慌失措的群众出现在观众眼前,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红绸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随着“国际歌”响起,红绸随风向空中飘扬,直向天际线飘落。

这是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的一段开场画面,它向观众展现了1927年那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这是中国最大的红色实景剧,是一场红色文化与绿色山水交相辉映的实景演出,实现了红色文化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红旗、镰刀、斧头、红米饭、南瓜汤、八角楼以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在红军后代井冈山儿女的叙述中展开,游客跟随演出推开历史的大门,穿越岁月的烟云,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这台节目在扩大旅游产业辐射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参演的600多名群众演员都是当地农民,不少人的祖辈就是当年的红军和赤卫队员,村民们白天忙农活,晚上则夫妻双双或携子带女参加演出,通过演出,使当地农民年增收达500余万元。以拿山乡为例,七年来仅农民参加实景演出共获取演出劳务费3500余万元。进入江西全省农民收入增幅最大、增速最快的乡镇行列,当地人围绕实景演出做文章,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纪念品制作销售、交通运输、导游等服务,开发衍生品,延伸产业链。

游客白天看史迹,晚上看演出,在红色历史与绿色风景的包裹中,演出丰富了井冈山旅游的形式,促进井冈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截止到目前,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共演出2000余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亿多元。

三、深度开发 融入地方特色:三亚的《红色娘子军》

三亚大型椰海实景演出《红色娘子军》,利用实景山体做背景,大量运用电影技术和高科技光影效果,真实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革命战争场景,使之看上去既像是一场实景电影,又像一幅特殊年代的写实画卷。

《红色娘子军》通过高科技舞台艺术场景及影视特技特效元素打造视觉观感,经过剧情、展现形式、灯光舞美道具、观演形式等一系列创新,将影像与真实景观载体完美融合。

在还原海南特色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制造出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从炫酷夺目的裸眼3D到人间地狱般的文市炮楼,从电闪雷鸣的无息投影到星光点点的五指山,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相结合,超维度还原出当年的恢弘场景与感人历史故事,使观众置身真实历史环境的同时,融入场景与故事,从感官到内心受到全方位的情绪渲染,打造出一场洗涤灵魂的精神之旅。

故事性、情节性的表演将三亚特有的椰海、碉楼等地方特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演员“演”出了生动的红色文化精髓,游客“游”到了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比单纯的风景、文物展示等形式更深入人心,难以忘怀。

四、深耕内容 搭建红色课堂:长治武乡的《太行山上》

2021年6月30日晚,国内首部红色主题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在长治市武乡县首演。这部实景剧以红色文化为魂,打造了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新地标和新名片。

山西文旅集团精心打造红色主题实景演艺《太行山上》,高起点策划、高标准立意、高水平创意,特邀国内知名实景

演艺导演丛明玲、张冬团队执导,总投资1.5亿元,将山水实景与多媒体技术、高科技立体舞台装置相结合,巧妙运用多种舞台元素,使观众在有限的观剧时空里,体验到无限的艺术魅力。

全剧以星辰山川做背景,用龙湖水畔做舞台,充分展示了太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歌颂了山西人民在抗战史上的丰功伟绩。演出时长80分钟,其中,观演时长40分钟,分为太行、村庄、旗帜、土地四个篇章,还原出一幅幅强烈震撼的太行军民浴血奋战、共同抗日的抗战历史画卷。

《太行山上》实景演艺的创编及常态化演出,对弘扬与传承“太行精神”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山西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添翼助力,填补了山西红色旅游演艺的市场空白,对太行精神内涵解读提供了项目支撑,更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建教育的生动课堂和现场教学场地。

打造一台成功的红色旅游演艺项目,关键在于对当地革命资源进行梳理,从内容本身出发,就好像成语故事“买椟还珠”的寓意,把“椟”搞好不是主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要把“珠’擦亮,后者是旅游的核心,是项目具备长久生命力的根本。

从各地的案例中还可以看到,文化和科技的力量正在渗入到旅游演艺项目的制作过程。优秀的红色旅游演艺作品不仅

要紧扣当地红色文化,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更要与时俱进,从舞台布景、声光电应用、表现形式、宣传手段等方面结合现代科技进行艺术表达。成功的红色旅游演艺作品不仅要让观众留下记忆,还要让观众不断回味。

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课堂,红色旅游演艺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让文化扎根,让科技有魂,让红色传统“活”起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