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即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文脉的表达场域,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第三空间更应成为主客共享的休闲放松空间。城市的品质发展应通过探索文 旅融合背景下第三空间的创意营造路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人民福祉。
一、第三空间的理论来源
欧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第一空间是指家和居住的场所;第二空间是指工作的场所;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是指除了家宅、工作场所以外的安全且中立的公共空间。可以说第三空间不仅是一个没有家庭角色束缚、没有职场等级意识的公共交流场所,更是人们接受社会教育、获取知识信息、愉悦心情的放松空间。欧登伯格认为,第三空间应满足以下特征:免费或者便宜、环境友好和舒适、最好提供食物和饮料、距离近常客居 多、可以找到老朋友也能认识新朋友。
虽然刺激旅游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增加、消费升级等,但旅游的核心心理诉求是——脱离第一空间(工作) 和第二空间(居住)去第三空间寻找自由与放松。现代城市发展存在“三元悖论”困境,即居家的第一空间、办公的第二 空间、放松的第三空间在同一个时空难以同时完备。因此,旅游之于城市,是在延伸、完善第一、第二空间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和优化第三空间,以使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获得共享美好生活的平台和载体。在理论上,目的地第三空间的扩张涉及旅游全要素和全时空的启发性重构;在实践上,典型的第三空间如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咖啡厅、茶馆、酒吧、校园、公园等都需优化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居游共享的功能需求。
二、第三空间标杆案例解读
(一)郎园Park
“文化大院儿”、“艺文生活方式集成地”、“京西文艺网红 打卡地”、“新时代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现如今,人们对曾经北京市石景山区最大的旧货市场如此称呼,得益于 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前身为博古艺苑古玩旧工艺品市场和京西北方旧货市场的这片土地,被打造成为了高端文创园区——郎园Park文化创意产业园。
朗园Park将“三生”做为建造的主要内容,即以文创科技、影视研发、文化艺术、青少年教育为主的文化内容生产区,以北京生活体验、弹性空间、共享空间为主的共享体验式生活区,同时以绿色建筑、清洁能源、院落空间打造的低 密度生态区。2018年,老山街道与辖区内的郎园Park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挂牌共建共享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通过社会化运营模式,建设以阅读服务功能为主的石景山区图书馆良阅书房,以演出、电影功能为主的兰境艺术中心,以讲座培 训功能为主的像素画廊等空间;充分整合园区内实体书店、 题咖啡厅、文化餐厅、艺术工坊等优质资源,推出以“公 民美育计划”为核心理念的公共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郎园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等内容纷至沓来。如今的郎园 Park正成为石景山区的“第三空间”,给不同年龄层的在地居民提供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消费场景,成为城市居民的心灵栖息地。
朗园Park(图片来源于朗园官网)
(二)PMQ元创方
被誉为“香港创意新地标”的PMQ元创方不仅是一个将历史建筑保育再活化的典型案例,还是一个充满符号意义的“第三空间”。元创方的前身为于2010年被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政府在将警察宿舍旧址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留存城市记忆的基础上,邀请设计师将该区域改造成原创艺术空间,为这座极具历史气息的创意产业园注入新的活力:住宅的单元转换成了一间间工作室和商店,不同的单位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宿舍使用半开放式的设计,原本的厨房现用作展示商户的艺术品及货品外,也用作休闲区供游人随意休息;四楼的平台作为通道连接两幢建筑物,并且通过设计变成了空中花园。在PMQ元创方,不仅能体验到一众新进设计师的创意产品与服务,还能现场与他们互动、交 流。另外,元创方也会不定期举办文化艺术与创意活动,各式互动体验活动如手艺工作坊、期间限定展览、艺术设计对 话及装置等精彩呈现,让更多人在动手中学着创作,在物件中留下自己的温度,在创作中学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元创方 更多成为了在地居民的美育学校,使得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获得“一站式”的文化享受与精神放松。
香港PMQ元创方
三、第三空间的建构扩张路径
相较于围绕景点消费的传统旅游需求,现代旅游需求转变为“换个地方享受生活”,我们也逐渐感受到,旅游者正在从封闭的环境泡走向开放的大世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深入到目的地居民日常休闲的第三空间,体验和共享目的地生活方式,这就为目的地第三空间的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亦要满足外来游客。本文认为主客共享的第三空间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建构扩张:
完全站在使用者的立场。第三空间说到底是为了人而存在,为了人而发展。未来第三空间应越来越明晰自己的功能定位,向在地居民提供专业化的公共空间服务,越来越重视挖掘空间潜力,提升空间功能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进而不断提升公共空间的休闲功能和服务质量,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 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游客满意度。
给设计以“美”的灵魂。作为满足在地居民休闲放松功能的第三空间,未来应更加讲究高颜值、高品位,讲究地方特 色和审美风格,不但要更加“好用”,而且要更加“好看”,通过空间设计、服务提供、实践活动,营造出艺术审美氛围,以提高在地居民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为目标,将“美”作为主要传达观念,将审美融入日常休闲生活,提供给在地居民文化熏陶、精神滋养,烘托城市审美文化氛围。
有温度才是第三空间的样子。无论是新建还是更新,第三空间的活动主体都包括在地居民,建设主体也应充分考虑在地居民的功能诉求。因此,第三空间的建设过程同时必须是社区动员的过程,是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人创造了美的第三空间,美的第三空间也会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只有将第三空间的社交属性培育好,才能够打造出有生命力、有温 度、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且能和城市、公众交融共生的“公共文化空间”。
创意从传统中来到现代中去。第三空间除了对本地文化进行传承转化,还应该发挥跨界思维,引入场景IP,打造城市创意高地。一方面空间主题要富有创意,根据 在地文化、园区旧址的历史积淀进行独有的主题性营造;另一方面空间提供物也要引入创新元素,充分发挥跨界思维,为在地居民提供充满新鲜感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激发其文化参与的热情,使第三空间成为城市创意引擎、创新高地。
绿色设计理念营造一方世外桃源。现在旅游者都是将生态优良、风景秀美的地方作为目的地,因此第三空间建设不能盲目地用大拆大建的方式破坏区域 的生态资源,要保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宜游属性。在场景构建中,要注重立体绿化式建设,不能过多侵占自然空间,而是要让文化空间融入自然,在“青山绿水”中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给在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以身心均得放松的城市第三空间。
参考资料:
[1]卜希霆, 龚雪莲.文旅融合场景下公共文化空间 创意营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交流研讨活 动,2019-10-29.
[2]王克岭, 董俊敏.旅游需求新趋势的理论探索及 其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思想战线, 2020, 46(2): 132-143.
[3]杜彬,李懋,覃信刚.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第三空 间的建构.民族艺术研究,2020,33(03):152-160.
文/聂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