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壁垒与解决策略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4-19
  • 点击次数:794

中国旅游供给侧的行政管理基因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1998年3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如今,当中国经济走到了生死抉择时刻,旅游业也从规模竞争进入创新竞争阶段,此时,政府推动的规模效益对旅游发展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而市场驱动的创新效益正在占据核心地位。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第一要务,应当且必须是尊重市场规律,逐步淡化行政干预色彩,让旅游业能够自由地、健康地+起来。


一、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四大壁垒

1、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部门壁垒

旅游产业在+语境下,市场正在无限扩大。旅游供给恻存在明显的跨界性重叠性特征。而旨在推动旅游市场化的旅游法却伤停留在狭义旅游阶段。

现行旅游法对旅游的定义是“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这样的定义在实质上排除了医疗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这就到了旅游供给侧的力量薄弱单一,而被改革的范围却错综复杂。以风景名胜区为例,目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主要由地方各部门介入管理,即使是委托企业经营的风景名胜区,其经营收入也太多归政府部门。这就使得地方政府拥有了对景区进行过度开发、榨取式经营和价格控制的巨大权力,从而使景区供给侧管理极易偏离市场规律,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


地方政府对景区的权力实际上也被分割到了不同部门。住建部主管风景名胜区,国土资源部门主管地质公园,林业部门主管森林旅游,文化部门主管历史文化景区和古镇,这种部门之间的壁垒是旅游供给侧改革要破解的壁垒之一。


2、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区域壁垒

中国旅游供给侧的区域割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割裂的根源在于旅游资源以行政区域为界,各自开发,各自管理,各自收益,没有形成区城合作的成熟格局。旅游供给侧资源的割裂问题对旅游供给侧项目连贯性、规划整体性、投资联动性的影响。


以壶口瀑布为例,这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是非常典型的被行政界线困扰多年的景区。该景区位于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的交界处。行政界线导致了一个完整的景区不得不在两种产权关系之下进行运作,而且要各自对接两个不同省份的发展战略,各自基于不同行政单元的财力物力人力来进行规划、投资、运营管理,如此就使得景区整体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甚至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高成本的运营管理,以及不同维度下的规划错位,甚至还引发同根相煎的恶性竞争。


在品牌传播方面,两个行政单元各自都对壶口瀑布进行不同的包装,如此一来,让壶口瀑布在公众心目中的定位难以统一。在游线设计方面,双方也同样是各行其是,这就导致了游客体验的割裂和不完整。更加令人哭笑不得是,有些在边界线上生活的居民会对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行干涉,比如,曾经有一位陕西的居民看到有陕西本地游客要进入山西地界去观看壶口瀑布,就会带着批评的语气说,陕西人应该把钱花在陕西的地界,不应该去给山西送钱。这样的边界线上的居民固然是极少数的,但至少证明了壶口之争已经深入到了居民内心,可见,这似乎并不仅仅是行政边界的问题,也是某些国人狭隘地域观念的问题。


3、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执行壁垒

改革在中国是一个年年都是提的问题,但是,改了这么多年,改革的任务却越来越繁重,改革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里面就有一个行为壁垒的问题。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和改革的执行者之间有一个执行壁垒。设计者往往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提出解决方案,执行者则需要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来进行落地。这中间就有一个思想转换过程和行为方式的磨合过程。如果执行者对设计者的方案没有理解透彻,就有可能使得改革进入误区。以全域旅游为例,这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但是其中误区不少,如果地方的领导借着全域旅游的名义,大兴土木,到处建景点景区,那么,这样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失败的。当然,对于靠大兴土木发财的商人来说,这是通往成功的途径。而国家的财政经费却在领导的“失误”里被浪费掉了。所以,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成败,必须破除执行壁垒,让改革执行者的行为与改革设计者的思维保持一致。


4、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价值观壁垒

中国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背景,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地方长官就是父母官,像管孩子一样管着地方经济。这样的价值观壁垒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始终难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尤其是在旅游领域,市场化程度较其他产业更差一些。当然,很多人也会说,旅游业如果没有一把手来抓,也起不来。但是,一把手的作用往往体现在旅游业起步阶段,一旦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一把手抓旅游的价值观就应该逐步退出,让市场来发挥作用,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市场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导者。

在现实中,旅游业被政府一把手玩坏的例子非常多。比如东北某地花巨资建设的化石展览馆,根本没有游人会去,因为那个展览馆完全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周围没有任何度假配套设施。倒是每年的电费和管理费要花几百万。这样的旅游项目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形象工程,不过是充当了把钱从国家手中转移到工程承包商手中的“财富转换器”角色。

以上这些矛盾说到底就是价值观的问题,父母官的价值观是不考虑盈利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之下,只讲究发生,不讲究发展,工程发生了很多,经济却没有长足发展,甚至出现倒退。旅游供给侧改革一定要避免这种父母官思维,必须摒弃只求华丽发生的价值观,树立追求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三大策略

1、以休闲逻辑创新旅游供给侧

品牌供给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起飞阶段,品牌供给主要是依靠观光资源、依靠政府主导来进行的,旅游品牌供给往往带着政治传播的基因和使命。在旅游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之后,旅游品牌供给需要在休闲逻辑下来进行创新。以广东省为例,在休闲逻辑下,广东省推出了暖冬旅游品牌,这一举措正是对休闲需求的响应。当然,在休闲逻辑下,某个景点已经不再是品牌供给侧的唯一主角,品牌供给侧的主角是在全域思维下来进行选择和确定的,品牌供给侧既包括景点品牌,也包括城市品牌、小镇品牌、乡村品牌、城市群品牌等等。


2、以制度逻辑变革旅游供给侧

旅游供给侧改革还要处理好侧与侧的关系,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侧与侧的关系必须要依赖制度来解决。以交通供给侧的旅游公共交通为例,目前国内的很多城市都没有将外来游客需求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中,这就给游客带来了很大不便。以八达岭为例,每年只有大约30%的游客是通过旅游公共交通的方式到达八达岭的,大部分游客还是不能享受公共交通的便利。这样的公共交通供给现状也给黑车钻了空子,黑车揽客现象屡禁不绝,给游客的行程安全性和舒适度造成了影响。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只能依靠制度。


3、以空间逻辑丰富旅游供给侧

近年来,高铁发展极为迅速,全国铁路里程12万公里,高铁占了六分之一。高铁上也逐渐形成了通勤流、休闲流、商务流三大主要人流。其中休闲流和商务流的比例逐渐攀升。交通供给侧的转变改变了区域的空间关系,区域空间关系又深刻影响着旅游供给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过去,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密集,而交通路网无法适应游客对风景名胜区可达性的需求,随着高铁的开通,2015年长三角地区的高铁旅游发送人次已经接近一个亿,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度假休闲的群体。长三角交通密集度逐渐与风景名胜区密集度相适应,交通供给侧与旅游供给侧也相得益彰、彼此促进。如今,很多高铁旅游产品的出现正在不断丰富着长三角旅游供给侧。


作者:张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