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五原”,乡村旅游转型就不难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9
  • 点击次数:971

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消费的升级,现在乡村旅游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需要以科学的理念和更高的标准来指导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约1000万就业岗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文明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消费的升级,现在乡村旅游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需要以科学的理念和更高的标准来指导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在乡村,乡村的环境、建筑、民风民俗、美食等都是旅游吸引物,缺乏这些乡村性的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就失去了支撑,也就难以持续。笔者认为,保持乡村性、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坚持“五原”是关键。


一是坚持“原住房”

千百年来,农村的房子就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房子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的社会关系,包括宗族关系、长幼关系、尊卑关系等。有的村子里可能每一栋房子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房子的用材、建筑形式则根据当地环境、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有石头房、砖房,也有木头房、泥巴房等。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乡村老房子越来越少。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老房子越来越体现其价值。当前有不少旅游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乡村,把一些环境好的村子里老百姓空置的老房子买下来或租下来,改造成特色客栈或民宿,外部保持古朴的风格,内部做现代化和舒适度的提升,有的已经成为当地乡村住宿的典范。发展乡村旅游,要做好原住房的保护工作,把保护与改造提升结合起来,而不要只是一拆了之,要知道,乡村那些新房子对旅游者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二是坚持“原住民”

当地老百姓是乡村旅游的活力和源泉,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和展示者,没有原住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充分考虑原住民的需求,把老百姓纳入整体规划发展中,不能简单地一迁了之。发展中要处理好政府、投资者和原住民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原住民应得的利益。如果利益分配不到位,必然影响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在这方面的例子各地也有不少,有的是老百姓阻止旅游者进入,有的是老百姓阻碍经营者正常经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当地的乡村旅游也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原生活”

老百姓朴实的生活状态往往也是旅游者感兴趣的。所谓“乡愁”其实就是离乡漂泊的人对过往生活经历的回忆与怀念,没有了原本的内容,乡愁从何而来。一栋老屋、一棵老树、一缕炊烟,都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原生活往往能唤醒人的记忆,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记得有位领导在浙江考察完一个乡村旅游点之后,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家老百姓门口看到一位妇女在给自己的孩子洗澡,孩子很调皮,与妈妈玩起了水。纳鞋底、磨豆腐、百家宴等古老的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当然,对于那些原生活中不讲究卫生的一些习惯、习俗等,比如以前有的山区寨子里吊脚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等,就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四是坚持“原生产”

乡村的原生产状态就是农业,这也是农耕文化的动态展示。农业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没有农业生产,一些地方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会逐渐失去吸引力。比如,现在国内一些著名的梯田景观,如果没有真实的农业生产,梯田成了荒地,肯定就会失去魅力。只有不断生产,梯田景观才有动态的变化,不同的季节都各具魅力,才能吸引游人。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遗址公园、国家农业公园等的建设都是乡村坚持“原生产”的有效方式。另外,结合农业生产和本地实际,举办一些乡村特有的节庆活动,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


五是坚持“原生态”
新西兰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曾经说过:“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财富。如果你们有山有河,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原生态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不能以现代、时尚来破坏乡村的原生态。记得有一次笔者到西部地区一个古村落考察,村里当时正在对村前一条漂亮的小溪进行改造,他们把水底下的淤泥和岸堤边的杂草全部清理掉,然后用水泥做硬化,不久之后再去,原来清清的溪水变成了污水,还夹带着臭味。还有一个村子,对村里的古祠堂进行维护,由于里面古老的壁画已经泛黄,他们就找人专门进行描新,还把一些旧的木构件卸下来,找木匠刨新了再装上去。有的把原本很好的石子路铺上了水泥。像这样名为维护实为破坏原生态的做法在许多村子都存在。试想,经过这样维护改造过的乡村,其旅游能可持续发展吗?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余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