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相融相盛,推动创业创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1-16
  • 点击次数:1481

 2016年,“旅游+”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无论一产、二产还是三产,似乎都能找到与旅游结合的切入点,这些产业一旦“+”上旅游,往往能产生放大效应,成为新的消费蓝海。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所言,“旅游+”代表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先进生产力。


旅游和其他产业的相融相盛正成为创业创新广阔舞台上闪亮的明星,成为我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旅游+一产为乡村扶贫插上翅膀


在我国正绘制的全域旅游蓝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推动旅游业加速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现代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与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结合,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扶贫也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篁岭民俗文化村是国家旅游局评选出的第二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之一。漫步篁岭村,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四季风光各不相同的万亩梯田秒杀了无数游客的镜头,色彩鲜艳、美如油画的“晒秋”景致令人沉醉……但就在几年前,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徽州村曾一度面临衰落的困境,开发旅游业才让这片古村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篁岭创新探索出一个通过产权收购、搬迁安置方式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原真性”的“篁岭模式”,并采用“公司+农户”形式,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将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利用梯田打造四季花谷、奇异瓜果园,与农户共同开发观光农业;通过订单农业形成经营产业链条,让农户真正融入产业项目中,足不出村就能挣大钱。


“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好,几乎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会过来玩。”游客赵女士是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景区的常客。她说,就算不是周末,景区停车场里也停满了周边地市牌照的汽车,有时候还会“一位难求”。


近年来,武城县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在打造四女寺旅游风景区的同时,建设了1000亩生态湿地、1500亩高档苗木种植基地、180亩女论语生态公园及绿港现代农业水肥一体化项目,发展鲜果采摘、休闲观光。


从种庄稼到“种风景”,“旅游+休闲农业”的红火发展让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58岁的村民李登宝,妻子患有心脏病,儿子残疾,生活重担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去年3月,村里为李登宝在景区安排了一份安保员的工作,每月能获得1500元的固定收入。有了这份工作,再加上经营一些旅游土特产销售,李登宝的日子好过多了。如今,武城县乡村旅游业逐渐步入一条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农民也逐步变身为拿固定工资、旱涝保收的“产业工人”。


二、旅游+二产为工业转型增添动力


去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在全国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10个工业旅游城市”等多项举措大力支持“旅游+工业”的发展。未来5年,我国工业旅游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我国是工业大国,据统计,全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都保留了一定量的工业遗产,有14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大量特色工业小镇,都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旅游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密切结合,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带动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2家首批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之一,黑龙江省大庆市从“油城”变“游城”的经验颇为典型。以前提起大庆,人们会想到“石油之城”。随着近年来龙凤湿地、黑鱼湖生态园、金河湾湿地等一批湿地公园的崛起,昔日的“油城”正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去年5月22日,第九届中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启动当天,2016年首班旅游专列开进大庆,500名来自内蒙古和省内的游客走进这座“百湖之城”,感受生态旅游的魅力。


乘坐专列的内蒙古游客杨先生对大庆的自然、生态、现代、宜居感触颇深地说,“我会告诉身边的朋友,大庆不止有石油,还很适合来度假!”如今,在湿地旅游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的拉动下,旅游市场主体发展迅猛,仅是连续举办九届的中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一项,就为大庆创收300多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推动了全市“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转型。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工业旅游的甜头,积极推出了各类旅游项目,如海尔工业园、长春一汽等;博物馆,如江南造船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等;科技观光,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遗址公园,如大冶国家矿山公园、潍坊坊子炭矿遗址文化园;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北京798创意街区。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业旅游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工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形成新的旅游业态,这是‘旅游+工业’的必然成果。”


三、旅游+三产为服务升级点亮创意


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旅游业+其他服务业”不仅为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多惊喜,也为自身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以“旅游+互联网”为例,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创业创新课题组副研究员吴丽云分析,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线支付和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在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借助技术、平台、数据和分享,为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帮助。


“通过对移动终端的定位,运营商可为旅游者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当旅游者在城市观光游览时,为他们提供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推荐各种旅游产品,甚至提供旅游交友平台和安全救援服务……广泛出现的旅游业态创新,涵盖了从经济型酒店、精品酒店、在线度假租赁等酒店业态,到餐饮O2O、在线用车、OTA等多个业态,覆盖了各个要素行业。”吴丽云说,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和庞大的市场基数将进一步吸引各类资本转向旅游业,房车营地、邮轮游艇、健康养生、低空旅游、户外运动、老年旅游、乡村旅游等将成为资本追逐的重点,出境游、旅游互联网金融、亲子游、C2C旅游等在线旅游新业态也将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去年12月初,首趟“草原之星——祖国正北方·祖国正南方”旅游列车从草原鹿城包头出发,开启了从冰雪北疆到灿烂南国、穿越四季的欢乐旅途。这辆跨越祖国南北3000多公里的旅游专列,是内蒙古、北京、广西、海南四省(市、区)旅游合作的最新成果之一,也开启了“旅游+铁路”模式。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魏国楠表示,四省(市、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深厚,差异性强,互补优势明显,可互为客源地,旅游产业合作基础好。旅游和铁路部门共同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可借助中国铁路在客源组织和交通上的强大优势,将祖国正北方和祖国正南方连成一线,既打造了铁路旅游线路品牌,又搭建了旅游宣传平台,建立了旅游交流合作纽带,实现了旅游与铁路部门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如今,“旅游+”已深入一二三产业的每个角落,释放着“洪荒之力”。我们期待,在旅游这片热土上,创业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