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设计24——遗产旅游:呈现与活化

卷首语 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大型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印记,也是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强调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将文物的合理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法律予以要求和规范。在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相关文件当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作用,做好文物的利用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他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他再一次提到“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遗产的活化和利用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文化遗产认定所提出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但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外,其本身所表现出的脆弱性往往决定了其在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 ...

出版信息

作者: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ISBN:978-7-112-18837-6

内容简介

管家婆论坛

卷首语

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大型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印记,也是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源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强调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将文物的合理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法律予以要求和规范。在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相关文件当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作用,做好文物的利用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他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他再一次提到“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遗产的活化和利用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文化遗产认定所提出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但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外,其本身所表现出的脆弱性往往决定了其在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利用的最好方式之一,在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呈现历史文化和活化利用,也依然存在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因此,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各地对以旅游为目的的历史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了多样化的探索。以陕西为例,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等被誉为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是重要的文物大省,被称为“天然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近年我们在实施文物保护项目中,形成了“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和“五种模式”。其中以多种展示结合的大明宫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并与秦始皇陵、汉阳陵成为首批国家遗址公园;以标识为主的唐延平门遗址作为城市绿地开放;以唐华清池遗址为基础的实景演出《长恨歌》取得巨大成功,这些遗址的展示与活化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西安明城墙遗址的南门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他说“就是要创新”,修复的南门箭楼也作为重要国事活动地点,承接了印度总理莫迪的接待活动,并于2016年成为央视春晚的分会场,充分展示了陕西的历史文化魅力。

作为一名从事考古和文化旅游研究的学者,我认为文物工作的任务就是“保护遗产,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深以为遗产传承利用的基础在于对遗产文化内涵的彰显和表达,而呈现活化的关键在于规划的理念设定和方式制定。本辑《旅游规划与设计》以“遗产旅游:呈现与活化”为主题探讨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收集的文章,涉及大运河、金沙等有特色的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案例研究,也有关于韩城、濮院等古城古镇类遗产地的保护与更新发展,此外还有介绍遗产解说、考古旅游等与遗产活动设计有关的文章,有对经验的总结,有对问题的剖析。本辑还特别收录了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近日主持召开的关于古村落保护利用研讨会的纪要,呈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建筑等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领导关于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最新观点,体现了我国文物工作指导思想与工作理念的进步。

很荣幸受吴必虎教授邀请主持本辑专题的编辑工作。今年年初,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希望本辑的文章使大家有所启发、有所收获,也希望对进一步丰富完善遗产旅游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健康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感谢所有作者对本刊的支持与贡献,感谢名誉主编刘德谦教授、主编吴必虎教授的鼎力支持,感谢执行主编黎筱筱女士的行动力,感谢编辑部林丽琴主任和姜丽黎副主任的行政支持和操劳。本专辑得以配合我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出版,离不开编辑部同仁们共同努力。


赵荣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2017年5月

目录

遗产旅游:呈现与活化
一、遗产利用制度进步
1.国家文物局古村落保护利用座谈研讨会(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供稿)
2.文化遗产活化的价值观及其体现:日本案例(李宏松)
二、遗产旅游活化
3. 考古旅游:像考古学家一样去看遗产(刘庆华)
4. 大运河遗产旅游活化与规划响应(姜师立)
5. 从有机更新理论到旅游活化论:濮院古镇规划案例(薛涛、黎筱筱)
6. 遗产旅游差异性价值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究(陈理娟)
7. 保护与传承,应变与创新——唐华清宫遗址保护与活化的探索实践(孙树梅)
三、城市遗产更新发展
8. 遗址保护、片区发展与城市品牌相结合:成都金沙遗址案例(秦晴)
9. 基于公共空间营造的城市建筑遗产活化研究——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王梦婷、冯祉烨、黄朝阳)
10. 推进文物合理化利用的韩城经验(陈玉振)
四、自然遗产与传统村落
11. 生态系统视野中的自然遗产美学价值评估:可可西里保护区案例研究(张玉钧、张茵、张玏)
12.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遗产化与绅士化的形成与影响(张朝枝、关晶)
五、遗产解说规划设计
13. 解说我们的遗产:记忆与共鸣(席岳婷、张云)
14.青城山—都江堰环境解说规划的思考(蔚东英、冯媛霞、廖雅容)